天下网商记者姜雪芬垃圾分类成为热议话题,做竹编生意的李兴君介绍竹篮用途时,喜欢多强调几次“环保”。他是家族第11代竹编传人,曾经为生活所迫,放弃了竹编到异乡打工。奔波30多年后,他重拾老技艺,决定“不能断在我这一辈”,要让竹编走进大众生活,活在民间。但时代已变,竹编越来越成为美好回忆,生意并不景气。曾有人只求购孤品,并不考虑使用功能,“大概是赌收藏价值,认为技艺终将消失”,他犯起傻,像是怄气,称“给金山银山也不卖”。第11代竹编传人李兴君的家乡在云南丽江华坪县,那里竹林环绕,人们擅长用竹子编织大小生活用具。从7岁开始,他就跟在大人身边学习编织技艺。他说不清祖辈做竹编的具体时间,只知“到我这一辈,已是第11代了”。自8岁那年父亲去世后,母亲白天干农活,晚上靠编织竹编养大了7个子女。童年的回忆多与贫困相伴,因没有钱,小学毕业后,他便踏上社会谋生。一贫如洗的岁月里,拎着竹篮中的野菜、野果赶回家吃饭,背着竹篓捉鱼的时光,成了他念念不忘的快乐。早前,竹编艺人走街串巷上门加工产品。随着塑料袋等便利包装的普及,竹编产品市场滑坡,篾匠也日渐没落。为了有一条活路,17岁那年,他离开了家乡,到外地当起建筑工。年轻人不愿意学习竹编,上了年纪的人守着产品苦于没有销路。年,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0多年的外乡打拼日子里,李兴君终日混迹在钢筋、混凝土堆,难得休息时,依旧喜欢拿起竹丝,编织竹篮、簸箕等。因放不下这门技艺,年近50岁时,他揣着半生积蓄20万元回到了家乡,开起了腾栏竹编工厂。但半年时间,他没有卖出一件产品。因产品有毛刺、形状不美观,他将其当作残次品,全部免费送给了跳广场舞的中老年人。他一边咨询老人、翻找几十年前的竹编旧物件,一边培训厂里的17个师傅,在收获理想的竹编后,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拎竹篮买菜,与时尚绝缘?竹编与人类发展一路相伴。几千年前,人们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收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有剩余。他们用各种石斧、石刀等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储存食物。之后岁月里,竹编纹样日渐丰富,逐渐向工艺发展,图案更精细,竹的利用率进一步扩大。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工业迅猛发展,大量色彩鲜艳的包装盒、编织袋、一次性塑料袋进入市场,竹篮等竹编产品渐被淘汰。在人们眼里,拎着竹篮去买菜,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是老古董,与时尚绝缘。但依然有小部分群体对竹编产品情有独钟。在中国文化中,竹有正直的个性,弯曲有韧性,历来备受文人墨客喜爱。苏东坡认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购买竹编的人喜欢那些质朴造型和精细纹理,一丝一缕间透出秩序感,棕黄翠绿中浸着自然气息。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多次拎着竹篮,推着竹制的手提箱外出,原生态民族风既拉轰又颇具个性。人们欣赏其美感和艺术性,淡化了其实用功能,这跟李兴君预料的一样,竹编慢慢变成小众产品,短期内销量无法爆发。竹产品运输按体积收费,运费常常超过产品价格,这也是推广竹编的一大掣肘。一年下来,他只能卖出几万元。他想过走时尚路线,把竹子玩出美学高度,上线了滴水不漏可以养鱼的竹缸。但眼下,面对增加美感,拓展装饰功能设想,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手工编织产品耗时长,稍复杂产品需要五天、一周,仅一个纳西族的天神民族图腾竹编就花了两个多月。竹子经砍、切、剖、分成竹丝等几十道工序才能编织,制作出成品后,还要去毛刺,通过蒸煮进行防腐防虫处理。新招的年轻人待了一天觉得无聊,不愿意干。自从左眼受伤失明后,他做起竹编更费力,厂里的多位残疾员工效率也无法迅速提升。遇到批量定制,采购图案复杂产品时,产能告急。烦闷时,他又不甘,这种古老的编织技艺,难道以后真的只能在博物馆看到了吗?环保是大众时尚在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一年,为了限制和减少塑料袋使用,遏制“白色污染”,我国开始实行“限塑令”。随着近期垃圾分类在各地推广实施,人们越来越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69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