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唐朝齐己《谢中上人寄茶》诗文漫读:谷雨的前后,在春山里,两只手一起采摘春天的绿烟。那绿色实在是很鲜嫩,很难装满竹篮,在风和日丽里,一会儿就黄昏了。晚上请来邻居的客人,试着用清冽的落花泉水去煮它。这么远的地方,劳您寄过来。如果不寄过来,这样的好东西又得隔一年。初衣解诗:其实大家已经猜到了写的是什么。写的是谷雨前的茶。我看到前面4句时,惊叹这个写的人,写的如此的清雅没有尘气,将时间,地点,采茶的细节,却都写得如在眼前。比如说,春山谷雨前,是用两只手在采茶,也知道,雨前茶叶金贵量少,采到黄昏,也很难收集一笼。我心里就在想,这个人一定是采过茶叶,制作过茶叶的。下面的四句,写的这些茶叶是某个和尚寄给他的。我想他曾经一定和这个和尚关系很好,并且在山里住过,而且也采过茶叶。结果我查阅了一下作者的生平,笑了起来。原来作者就是一个和尚,他生活在唐末五代。经历了三个朝代。难怪对深山里的气候以及茶叶的制作这么的娴熟。不仅如此,齐已的诗作和其他的禅门的诗作是不一样的,因为我在唐代看到了许多僧人写的作品,大都是弘扬佛教。但是我在齐己的诗中,看到的却是大自然的风光,以及浓浓的国风与正常的人间的感情。难怪这首写谷雨茶的诗如此清明动人。尤其清和易晚天,将谷雨前后的天气,概括的非常精确。其实气温升高,万木生长,经常会有晴空,空气和气温都非常清和。诗里有浓浓的田园味道。那么我再谈一谈,什么叫雨前茶,为什么到现在人们对明前茶和雨前茶,还情有独钟?原来,这是传统中国节气和植物生长相照应的一种科学。明前茶是指在每年4月5号清明节之前采的茶叶的嫩叶嫩尖。这个时候的茶叶,非常的娇嫩,样子也很好看,因为产量少,所以极其珍贵。通常都是用作皇宫贵族的供品。那么雨前茶就是在清明和谷雨之前的半个月左右采摘的茶叶。这个时候的茶叶,比明前茶多一点。口味也很醇厚。谷雨之后,由于阳光雨水的照射,植物疯狂的生长,制作出来的茶叶,在口感和色泽上,就没有明前茶和雨前茶那么鲜嫩可口。所以明前茶和雨前茶都相当的贵重。当然每一种茶叶,在清明前和谷雨前,都显现出不同的自然风貌,经过加工以后,身价百倍。齐己自己就住在山林,而且他一定是一个资深的和尚。所以他很清楚雨前茶的采摘。为了采到鲜嫩的叶子,他的和尚朋友也一定是双手并用。赶在黄昏之前,收集叶子,并且拿回去制作。在唐宋时候中国喝茶可不是泡的,喝茶是用来煮的。当代的人喝茶的时候,是取茶的清正,山泉水固然好,但最好不要有什么落花的香气。但是在唐代,喝茶是要煮,讲究水质肯定是主要的,另外还要加盐,加一些枣啊,葱啊,橘子皮之类的。我想起来这不就是我们喝的擂茶吗?通常煮茶的时候都是邀约几个人,这有点像开茶话会。煮出的茶,倒有点像浓稠的饮料,大家分而食之。不过茶的清香还是浓浓溢了出来,尤其是最新鲜的才制作好的雨前茶。那场面想是非常的热闹而和谐。作者齐己就是因为自己本身就有做茶的经验,所以他在感谢他的和尚朋友给他寄茶的时候,写得如在眼前。虽然喝茶的方法有所改变。但是雨前茶,以其独特的风味,制作工艺一直保留下来。就是当代林前茶雨前茶,也是不可多得的良品。而上山采茶,也没有被机器所替代,依然维持着古老的方式,我们得以品尝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茶香。让我们重温这首小诗:”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欢迎留言置评。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846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