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3/1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前些天提了竹篮去买早餐。一路来回,吸引了众多目光,更有几位同事夸它环保、精致、洋气。对于竹篮,我并不陌生,小时候家里有好几只。有一只浅口的,篮口直径有半米,连提手算入近半米高,要弯着手臂拎才不至于挨着地面,篮体又常常碰到小腿,篮身毛刺多,我不喜欢。还有一只深口凸肚的,不管摸哪里都圆圆润润不扎手,竹丝的颜色也少见,不是黄绿,而是暗红,又小巧,我极是喜爱。家里却不叫它竹篮,而是称之为“格箩”。格箩用处不少,拎着去菜园摘菜是常事。去时格箩空,可以挥舞它在空中画大圆。回来时,格箩里装满茄子、辣椒、黄瓜和豆角等,沉重得几乎拎不动。圩日时,奶奶在格箩底部铺了米糠,装上鸡蛋,挎着去赴圩。回来时也不空着,里面有海带、咸鱼干,还有包子。春耕时田里刚栽的水稻,秧苗不稳,鸭子是不可以随意放养的。但有的水田正在翻耕,钻出许多鸭子爱吃的鱼虫,大人们用竹笼担了鸭子,放那田里觅食,孩子们持了竹竿守在田埂上,以防鸭子溜出去,名曰“看鸭子”。鸭子一看便是一天,午饭也由大人送到田头。奶奶送来的午饭用格箩装着,下层瓷碗装的是米饭,瓷碗上横着一双竹筷,竹筷上又叠放着一个瓷碗,装的是蔬菜,蔬菜上面卧着一个菏包蛋。在野外,和着新翻的土地气息,孩子们总是吃得香,吃得快,吃得干净。格箩的功能,当然远不止这些。不知从何时开始,我越来越刻意地远离竹篮,除了远没有塑料袋方便,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生怕人家说我“土”。很长一段时期的中国,木制器、竹制品意味着落后,铁制品、塑料制品才代表上档次的生活,于是铁桶、塑料桶取代了木桶,舀水的木勺葫芦瓢不见了踪影,家家都用“咔啦”响的塑料勺。现在,竹篮越来越为人们所喜爱,甚至成了高品位的象征。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挎了只竹篮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令其他拎着名牌皮包的各路明星相形见绌。朋友收藏了一只工艺美术大师编织的竹篮,朋友的母亲当作普通物件想要用来装了礼物送亲戚,朋友自是不舍得。竹篮似乎正渐渐地重新进入家庭,我想这其中有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的原因,也有渴望回归大自然的缘故。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81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