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8/2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www.txbyjgh.com/m/

噫吁嚱,难乎深哉!学道之难,难在明层次!——题记1.学习之难当我们走出校门,开始尝试通过读书达成自我成长的时候,才会慢慢意识到学习的难。学习不再有标准答案,也不再有人手把手地教你,也很少还会有人在你学不动的时候鞭策你、鼓励你、陪伴你。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自主学习的各种难处,我选“不”字:看不懂,故记不住、看不完;记不住,因联不好、联不牢;联不好,致写不出、用不出。

(1)看不懂,故记不住、看不完。看不懂,所以也就理解不了,看到的信息便如过眼云烟般转瞬即逝。

读书,也就成了一件无聊,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事情。现今唾手可得的可乐式的快乐那么多,又有多少人愿意忍受着被虐的感觉啃书呢?这里想辟个阅读相关的谣:阅读速度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显著提高。

除非原本的阅读习惯不好(如默读或一心二用等),否则,阅读速度是很难通过一些对眼睛的训练得到提高的。即使眼睛的速度提上去了,但问题是:信息的真正处理中心——大脑——速度有跟着提上去吗?

如果没有,那就是让眼睛骑着马拖着大脑往前跑,阅读也就成了囫囵吞枣的形式化阅读。和阅读速度真正相关的有两个因素:①知识储备;②理解能力。

而这两者,都是可以通过高质量的阅读拓展的,且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前者成正比的。可试想一个较极端的例子:现在的你去读《静夜思》,可以说是秒懂,因为你已知道李白是谁,知道月亮这个意象在诗歌里的象征,也理解什么是乡愁。而知识储备不够,就是看不懂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当碰到一本啃不下去的书,不妨换一本同领域的偏通识类的入门级书籍。

先铺好台阶,再登高台。

(2)记不住,因联不好、联不牢。那么,存不存在看懂了却记不住的情况呢?答案是:存在的,还很普遍。原因是:联不好,或联不牢。联,是联系的联。联系还有不少近义词:连接、链接、结合、贯穿等等。我们可以想象有一个叫作“唯心岛”的小岛,不论什么植物移植到岛上,都可以存活,因为这个小岛有个神奇之处:

只要岛主心中构想移植植物的根如何与岛上植物的根连接,它的根便会随心而变,完成连接。这个岛,就是我们的大脑。每次新知识进入大脑,好比待移植的植物。

当它无法和过去已在岛上的旧知识(以往的知识和经历)产生联系的话,便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知识。可以说:无联系,不学习。所以,一定要联系,还要联好、联牢。当它和某个旧知识深度联系,便是联好;当它和多个旧知识产生联系,便能联牢。而这,可以通过模板笔记做到,例如每读一本书,就建一个模板笔记。

我常用的模板可以是“原文摘抄+联系旧知+我的理解+我的运用”,及时收集每个对自己有所启发的点,真正让书籍成为进步的阶梯,而不是饭桌的谈资。

(3)联不好,致写不出、用不出。古典老师在《如何读透一本书》中有谈到,检验自己学会某个知识的方法是: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这个复述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一种联系:当你成功地用自己的话复述新知识时,且大意不变时,代表已经将这个新知识和你已有的旧知识联系上了。这是你用自己的语言体系、自己知道的例子、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理解和解释新知识。

如果将语种的定义缩小至“每个人的语言体系”,那么,这个复述,其实就是将对方的语言翻译成了你的语言。理解便在其中了。而复述,只是联系中的一种罢了。联系,不受时空限制,可以穿梭时光,神游天下。只要是脑海里存在的信息,都去的了,都联的了。限制它的,只有你的意愿和“当下”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以及极少部分的运气加成。不联系已有的知识,则无法内化;不联系过去的经历,得不出教训;不联系现实的生活,便没有改变。联系做不好,看再多的书,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2.阅读深度古典老师将阅读深度分为6层:数据-信息-知识-洞见-智慧-击穿这让我想到了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我对佛学一窍不通,就不贸然解读这句话原来的意思。

这里只是想借用这个三重境界的说法,将其和上面的阅读深度对应,姑且算是我的复述吧。

(1)数据-信息(看山是山)数据是看到了文字,信息是看到了字面意思,好比一个孩子在春游时看到了山以及看到了山表面的形状、颜色、细节等等。

(2)知识-洞见(看山不是山)知识是新旧知识的联系,洞见是联系带来的见识增长(往往是一条线),好比一位少年看到山后想到一些和山相关的作品以及理解了作者为什么要那么写。

(3)智慧-击穿(看山仍是山)智慧是知识和洞见在某领域日积月累,终于连成了一个面,就好比一位文学青年开始创作出较成熟的作品,能将自己的思想或情感通过文字流畅地传递出去。击穿是明白了某个面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并将其提升以带领整个面(此时面加点成了体),好比一位作家在自己的成名作中用一个点构建了一个世界,成就了一部经典。看到的山还是山,但已然有了能力让笔下的山不仅仅是一座山。

可能通过上面的复述,你对“数据-信息-知识-洞见-智慧-击穿”已经有了一些感觉。

下面,以古典老师提到的品酒师为例,杜撰一个品酒师的一生:孩童时,看到爸爸逢年过节都会开一瓶红酒,酒红脸更红,即数据;少年时,出于兴趣阅读一些酒相关的杂志,看到各种资料,即信息;青年时,成了一名品酒师,结合客户需求为客户介绍红酒,即知识;而立时,凭借对国内外酒文化的了解和预判赚到第一桶金,即洞见;不惑时,成为国际知名的品酒大师,且出了不少书和课程,即智慧;耳顺时,凭借某一个理念成功开创了一个新的品类或品牌,即击穿。

不幸的是,我们在学校的时候,没有哪个老师会告诉我们还有这么多不同的阅读深度,不知道,更不用说意识到和做到。幸运的是,现在——屏幕前的你——已经意识到了阅读的不同深度,而这种认知一旦开启,便是不可逆的,谁也夺不走。

读透一本书,不难,只要达到“知识”这个深度,也能说是读透了。读透一本书,也难,书中知识,也将陪我们走到洞见、智慧和击穿。

最后分享一个小小的发现:“悟”字拆开,心在吾身。

后记:上文提到的学习难题和阅读深度都源于一个课程——古典老师在个人发展共读会体验营讲的《如何读透一本书》,相当于用自己的话翻译了一遍课程中的主要内容,强烈推荐对“阅读”和“写作”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73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