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5/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来了,坐,喝杯茶。

在以前的潮汕,富贵人家出门赶圩,都提一个竹篮,东西放在篮里,虽有某些不便,却极少污染。而贫穷人家买东西都是用稻秆或者废纸。由此可看篮子是有钱人的象征。在未见冰箱的年月,吊篮放鱼肉,咸酸橱放杂咸。由于花篮隐蔽,可以藏东西,故百姓把送礼行贿戏称“掼花篮”。

民间对于挑花篮还有一种说法,属于相亲大会。

当地的民间男女相亲,除了在女方或男方家里举行外,大部分是在集上、庙会上男女进行所谓的“会面”,姑娘会手拿花篮,如果有男孩相中了某个姑娘,就会用鞭杆挑一下对方的花篮。而且在庙会上凡手拿鞭杆的青年男子,都是单身汉子。

因为“杆”在当地叫做“棍”。去掉外皮的棍子,叫做“光棍”。而光棍就是没有配偶的男人。而手提花篮的女子,当然也是单身的象征。因为花篮像是两人相向互抱,加上花篮的谐音是“花揽”,因而男子一见手提花篮的女子便知道这是求亲者。

潮汕竹篮种类繁多的再熟悉不过,影视剧里也多有呈现。不仅本地人印象深刻,身处异乡的潮汕人,更是倍感亲切。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笔下凄美的一幕感动着无数的后来人,而这一幕曾经一次次地在潮汕大地上演过。

一只竹篮,一块甜粿,一条水布,一些简单的日常用品,这是当年到海外谋生的潮汕人的经典形象。

海外很多取得辉煌成就的潮商当年也是带上这样的行旅,洒一把热泪在生身之地,告别亲人,坐上红头船,从此只身闯天涯。

《金龙银凤》中李银凤挎竹篮卖花生。这种竹篮敞口,无盖,呈碗形,有弓形柄,与钩篮差不多。

《风雨三迁》中钱骨背市篮拿竹笠。过去老农民上圩,普遍背市篮。市篮全用篾青编制,较深,不画花,打桐油,不透气,口略收而有盖,盛的东西较多。当年先辈大多背市篮过番。

《春归燕》中糯米婆手提春篮出门。春篮也叫“花篮”、“花篓”、“春篓”。大的有二层,画花鸟,打桐油。小的仅一层,叫篓仔。都有盖。平时作客,亲戚来往,便提这种春篮。《珍珠衫》的薛婆手提春篓。《绛玉掼》的绛玉提小巧玲珑的篓仔,由于花篮隐蔽,可以藏东西,故百姓把送礼行贿戏称“掼花篮”。

吊篮的纹理较疏,留有许多规则形孔隙,可以通风,盛东西吊在屋梁。在未见冰箱的年月,吊篮放鱼肉,咸酸橱放杂咸。

喜庆送礼则用春木盛,有三层,加盖,也画花草,打桐油,是春篮的放大。大型的春木盛,高达一米以上。扫墓也大多担春木盛。

潮汕的竹篮,五花八门,形状各异。也有编成椭圆形的。《败家仔丘孝》中的丘母,手中所提的竹篮却呈元宝形。

从前,百姓出门赶圩,都提一个竹篮,东西放在篮里,虽有某些不便,却极少污染。买鱼用蕉叶来垫手,猪肉束咸草,糖、豆用纸袋。这些东西都可降解,迅速回田,有利于环境保护。今天,人人空手上市场,天天带回大小十几个快餐盒和塑料袋。所以,我们的城市垃圾愈来愈多。这类白色污染,终将祸及子孙。

除竹篮之外,潮汕的竹器多得无法计算:竹笠、竹筛(筛斗筛米志,米筛筛糠)、簸箕、箩筐、筐头、囊椅(炊用)、笼甑、笼甑盖、盖炊(像竹笠尖)、篾盘、竹椅,还有农家的畚箕、戽斗、秧夹、鸡笼、鹅围、谷笪……一家人的竹器,至少有几十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1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