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原文大意

佛告诉须菩提:“诸位从初发心乃至不退转地大菩萨应该这样降伏他的心!所有一切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我都让他们进入到无余涅槃境界得到涅槃。像这样灭度了不可计数的众生,而实际上并没有众生因为我得到涅槃。为什么这么说?须菩提!如果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这一品,是《金刚经》的重点。能清楚的理解这一品,金刚经其实算是看懂了一大半了,不但金刚经算看懂了一大半,而且你已经把佛教这座伟大的殿堂的大门也推开了一条缝了,当然,佛法的真谛是不可说不可取的,非法非非法,需要靠我们自己的功德和悟性去修证,我们就算看懂了佛法,但不去修证,还是等于镜中花,水中月,就像金刚经最后的偈子说的那样,“如梦幻泡影”,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谓修证,就金刚经里面说的“信解受持”!我会就“信解受持”这四个字,另开一篇,专门阐述。

先看看“降伏其心”,这里的“心”就是指我们凡夫俗子的妄念之心。人生于世,由地水火风空组成,受五蕴作用而生有“我”的存在,因有“我”而生分别心,从而有了贪嗔痴这三毒,再汇集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人间如苦海,无时无刻不再受煎熬,许多人把暂时的快乐当住幸福,殊不知这只是相对弱一点的苦罢了。若要降服这个妄心,那就要倒推着来,八苦灭,三毒即灭,三毒灭,我即灭,我灭即五蕴灭,五蕴灭即妄心灭,这已经是小乘境界,如果发菩萨心,依六波罗蜜,修菩萨道,自度度他,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金刚经里面随处可见关于六波罗蜜的踪影,金刚经可以说是一部博大精深充满佛陀智慧“密因”的大密宗。

我们如何去理解“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字面的意思很容易懂,就是说像这样灭度了广阔无边,不可计数的众生,而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是我灭度的。一会说灭度了那么多的众生,一会又说没有一个众生被灭度,不是很矛盾吗?佛为什么这样说呢?

佛在《楞严经》说:“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散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意思说众生的心本来就是妙明清静,圆满无碍,本身就是具备究竟圆满的佛性的,只是被妄想的我所迷惑,把本我给散失了,因此在六道中轮回,在生死的苦海中漂浮,不得解脱。佛在《楞严经》里面还打说了一个非常出名的寓言,说有一个人,身上有一颗如意明珠,自己却不知道,穷困潦倒流落他乡,风尘仆仆的到处乞讨度日,虽然他很贫穷,但是他身上的如意珠却不曾丢失,突然有一个智者告诉他身上有如意珠,从此以后他才得以随心所欲,想什么就有什么,变得非常的富有,这时候才明白神奇的如意珠并不是从外面得到的,他是每个人都自带的。比喻我们人人都是生来就带有如来的一切功德,只是被贪嗔痴迷惑了而已。

而诸位菩萨其实并没有传授给我们什么佛法,只是针对不同的人,根据每个人的悟性和慧根,用各种让他容易接受的方便的法门去度化他们,让他们找回这个已经被遗忘的本元,实现自我的涅槃,这究竟的佛法本来就不是菩萨们给与众生的,是众生本身具足的。即所谓“不生不灭,不净不垢,不增不减”。

再打个比喻,好比一个老师,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大学生,老师不会说是我教他们考上了大学,而会说是他们凭自身的努力奋斗考上大学的。这个道理,诸位明白了吗?

这是其一,是说佛不度人,人自度的道理。

其二,为什么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个要是展开来说,那估计需要一部鸿篇巨著了,我在这里简单的解释一下。

先阐述一下佛为什么要我们“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我们都听过相由心生这个词语。《心经》里面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物质和思想意识都是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的,瞬息万变,没有绝对静态的。而且一切物质的形态、颜色、气味、触感都是由每个人的主观意识来判断的,比如说我看到天上飘过一朵云,你认为像个猴子,而另一个人觉得像一头猪;有些东西有些人闻起来觉得很香,有些人觉得很臭;有些东西有些人摸起来觉得很舒服,有些人觉得很别扭。再就是不同的物种,他们眼里的世界就更加不一样了,现代科学可以证明不同的物种,他们看到的世界是各不相同的,蚂蚁感知的世界,细菌感知的世界,水里的鱼感知的世界,天空的飞鸟感知的世界,都不一样,佛教里面称之为别业、共业,同种的业叫共业,异种的业叫别业。

而且现代物理学也发现,所有物质,分解到最后,分子原子原子核夸克继续分下去,就是“无”了,我们所在的宇宙其实就是无中生有而来。《道德经》里面第一篇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金刚经》后面也说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要我们从空处来,往空处去,空掉这个世界,空掉我们心中的贪嗔痴念,空是一切的究竟本元,周遍法界。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如果你心里有“空”的想法,那么空也是一种境界,有了感知的境界那就不空了,有些人打坐念佛,心无旁骛,觉得自己好清静,内心世界好空,那么这就执着于一个空的境界,那就不再是真正的空;但如果你又说我像个死人一样,心如死灰,万念俱无,犹如枯树老井,那是真的空吗?这也不是,如果这是空,那么脑死亡的植物人或者尸体岂不就解脱了?他还是要继续在六道中轮回受苦的。真的空,也许只有真的证得果位的菩萨才能理解了。如果你想知道,可以翻阅一下弥勒菩萨说的《瑜伽师地论》,里面有对修行各个阶段的解释,一共分十七地。所以佛告诉我们“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所以说,当“菩萨”的心中只要是有自我的相或者众生相等等一切相的任何相,那这“菩萨”便不是真菩萨……

“菩萨摩诃萨”就是指发最上等心的并且不退转的大菩萨。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这是一切众生的分类,依据不同,分类不同。这里《金刚经》把众生分为十类。更多的是将众生分为十二类。

(1)卵生︰指从壳而生,即鱼鸟龟蛇之类。

(2)胎生︰指从胞胎而出生,即人畜龙仙之类。

(3)湿生︰指从湿处而受生,即含蠢蠕动之类。

(4)化生︰指从无而忽有,又离此旧形、易彼新质为化生,即转蜕飞行之类,如蚕蜕形为蛾。

(5)有色︰指有形碍明显之色,即休咎精明之类。星辰吉者为休,凶者为咎,萤火蚌珠皆精明之类。

(6)无色︰指无有形色,即空散销沉之类,如无色界之外道。

(7)有想︰指从忆想所生,即神鬼精灵之类。

(8)无想︰指想心昏迷,无所觉了,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如黄头外道化为石。

(9)非有色︰指虽有形色而假他所成,即水母以虾为目之类。

(10)非无色︰指因声呼召而能成形,即咒诅厌生之类。

(11)非有想︰指借他之身,以成自类,即蒲卢等异质相成之类。

(12)非无想︰指虽亲而成怨害,即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之类。

大家只要知道这是佛对众生的分类就就好了,有时间可以详细的了解一下。

“无余涅盘”涅槃分为两种:一有余涅槃,二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已经解脱了生死,但此生过后,还是要在生死中轮回。无余涅槃,解脱了生死,此生过后不再回来六道轮回了。

“灭度”和“涅盘”一样,都是涅槃的其他翻译法,都是指涅槃,即指正觉的境界,贪、嗔、痴与以经验为根据的我亦已灭尽,达到寂静、安稳和常在。

“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就是说不计其数,无法计算的众生。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指什么呢?《圆觉经》对此四相有解释: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

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这是从心识上来解释的,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难以理解,通俗的说。“我相”就是我们心里知道有一个自我的存在,以区别你和我,初生儿是没有“我相的”,这是后天慢慢意识到的。“人相”就是指除了“我”以外其他我能感知的众生,比如我们知道地球,地球上有很多生命,这都是人相。这里的“人”并不单单指指人类,而是上面提到的四生十类;“众生相”是我们感知以外的众生,比如我们目前只知道地球,而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乃至宇宙之外的众生,我们是无法感知的,佛称他们是“众生相”;“寿者相”是指生老病死,时光的变化,比如我们看到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枯萎,我们看到我们自己从婴儿慢慢长大变老最后死去,这个就叫做“寿者相”。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38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