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8/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身为现代人的我们都知道,学习可以改变命运,其实古代人也是这么想的,他们都想要努力学习,借着科举之路,致仕为官,成功实现阶级的跨越。

这种好学的氛围在宋代更是达到了顶峰,在宋朝时诞生来极为著名的六大书院,分别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并且这些书院都会教授“四书”“五经”,与此同时程朱理学也成为国学。

而在宋代这个极具好学之风的朝代背后却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他就是朱熹。作为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循循善诱,培养出来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与此同时,朱熹还会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

有一次,朱熹就在课堂上问:“为何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这一问题难住了不少人,最后竟然是一十岁小孩答出来了。

学无止境

朱熹出生于一个进士之家,他的父亲朱松乃是福建政和县尉,还曾官至著作郎、吏部郎等职位,世人称朱松为吏部郎府君,甚至朱松死后还被祀入圣庙。

因此,朱松作为一个吃到了学习红利的人,对儿子朱熹的学习也十分重视。令朱松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生出来了个学习的小天才。

朱熹从小就展现出了极高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天赋。五岁那年,朱熹刚刚进入小学,就能够读懂《孝经》,并且还在书额上写下:“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这八个大字,自我勉励,面对儿子所展现的天赋,朱松更加不遗余力地培养儿子。当然,朱熹也不负父亲的希望,成功地在18岁时考中贡士,19岁时考中进士。

此后,他更是顺理成章地进入朝廷,先后做了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位,完全可以称得上年少有为。

只不过贪污腐败、虚与委蛇的官场让朱熹很是厌恶,并且当朝求仙问道的不良风气更是让朱熹无所适从。他决定重新走上求学之路,暂离这令人作呕的官场,去寻找心中的大道。

朱熹来到南宋学者李侗家中,诚恳地恳求李侗能收自己为徒,李侗见朱熹虚心求教,并且回答问题时心中自有沟壑,便答应收朱熹为徒。

正是因为拜在李侗门下,朱熹成功地承袭到了正统的“洛学”,也正是因为这一段求学时光,让朱熹沉淀颇多,最终提出了成为宋朝国学的“程朱理学”

能者为师

然而,仅仅是自己学会知识并没有让朱熹满足,他开始助力书院开张,以教授更多的人为己任。说到教书,在朱熹的课堂上还曾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

一日,天光大好,朱熹正在教室里授课,怎料教室窗户没关,正好有一女子挎着竹编小篮从床前经过。只见这女子身材婀娜多姿,肤色如阳春白雪,黛眉好似远山云雾,一口朱唇皓齿更是夺人眼球。

面对如此绝色佳人,不少学生都分了神,更甚者还有人吹起了口哨。毕竟枯燥乏味的知识,总是比不上活色生香的大美人那般养眼的。

朱熹见讲台下的学生们如此失态,顿时怒火中烧,将竹板重重的往台面一敲,“啪”地一声巨响瞬间把学生们从勾人的美色中拉回了现实。

但令诸位学生没想到的是,朱熹并未责骂他们,反而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你们觉得这位女子是准备去干嘛呢?”,学子们七嘴八舌,有说上山采药的,有说去赶集的,还有胆大的学子高声说到“应该是去买东西吧,毕竟这位女子提着一个小竹篮”。

紧接着朱熹又问道:“那你们知道为何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吗?”一时之间,诸位学子面面相觑,既摸不清朱熹的套路又答不上题来。

看到这里,也许你要说这有什么不知道的!“买东西”之所以称之为买东西,是因为在唐朝时,有东市西市两地售卖货物,人们常去这东市和西市这两个地方买所需物品。

就像《木兰辞》中所说的那样,“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一般,久而久之就将去东西市买物品慢慢演化为“买东西”的简称啦!

虽然这种解释也对,但是面对朱熹的提问,一位年仅十岁的小学子给出来另一种维度的解释。他说:世间有金木水火土这五行,而这五行又各有各的方位,其中东为木,西为金,南为火,北为水。

这竹篮无法留住火与水,但金与木却能牢牢地留在竹篮内,而金和木所代表的方位就是东和西,因此买物品被称为“买东西”而非“买南北。

朱熹听完这位学子的回答,连忙称赞其有思想,而其他年长的学子见自己竟比不上十岁小儿渊博都纷纷羞愧地低下了头。

治学勤政

朱熹的这种做法,实际上非常高明,他虽没有直接通过言语责问学生,但又给每个学生上了一课,告诉大家学无止境,也通过激将法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好胜心与压力,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督促。

当然,这位十岁小儿也十分值得赞扬,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小小年纪的他能够鼓起勇气,主动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其次,这位学子肯定有在课后努力学习,毕竟没有渊博的知识,未曾博览群书的人是说不出这样一番话来的,相信朱熹在听到这位学子的回答之后,更加坚定了建书院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决心!

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正是因为有教育和知识的存在,才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学者,让我国的文盲率从“高位”下降至“零点”。

当然,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让我们简单地脱离文盲这么简单,而是让我们明事理,讲礼仪,开眼界,同时教育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相信朱熹当时正是拥有这样具有前瞻性的目光,才毅然决然的离开官场,

他兴办书院,只为培养更多的人才,相较于古代艰难的求学路,生在新时代的我们拥有更好的教育环境,也更应该明白教育的重要性,懂得教育所赐予我们改变世界的力量!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10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