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头 话说一代文豪郭沫若不但才华横溢,在考古、金石、历史研究、诗歌、文学创作等方面都是不世出的奇才;长得也是一表人才,身姿挺拔面庞消瘦,配上一副圆框眼镜,很有当今学术界或职场中精英阶层的范儿。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却是毁誉参半的,这点自然见仁见智。今天我们只是来看看这位天才人物如同雾里遮花一般的情感经历。 原配张琼华:“我一生如果有应该忏悔的事,这要算是最大的一件。我始终诅咒我这项机会主义的误人”。 年,20岁的郭沫若正值风华正茂,当他奉父母之命回乡完婚时,一颗浪漫多情的心充满期待:娇怯温婉的美娇娘,公子佳人长相依伴。哪知洞房花烛夜中红盖头下的新夫人张琼华非但不是曼妙丽人,而且面目几于丑陋。小郭犹如竹篮打水一场空,充满了无以言表的深深的失落,为此,他事后还愤愤打个比喻:好比隔着口袋买猫,说好是白的,带回来打开一看,却是黑的! 因此上,短短5天之后,郭沫若便带着一颗受伤的心灵坐船离去,并于次年东渡日本留学。他对自己遭遇的不幸做了一次小小的抗争—写信给父母想要解除这段婚姻,但遭到了拒绝。郭沫若很快就妥协了:父母不愿意离她,尽可以把她养在家中做个老女,她也乐得做一世的贞姑;我们都是旧礼制的牺牲者,我丝毫不怨恨你,请你也别怨恨我吧,可怜你只能在我家中做一世的客,我也不能解救你。 自此,张琼华便被旧式婚姻牢牢束缚于郭家,她殷勤地侍奉公婆,操持家务,却也在午夜梦回时忆起曾经相守五日的那位风姿不凡的丈夫,相思而不成寐。她把夫君的照片端正地挂在新房里,妥善保存着他童年时期读过的书、获过的奖、写过的诗文稿子,在日本寄回来的一封封家书也都被珍藏起来,仿佛这些物件都沾染上郭沫若的温度和气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在等待着没有希望的希望。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却已经是26年之后。郭父卧病在床,已是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回乡探亲,当四邻八乡的亲友们簇拥着这位衣锦还乡的大名人时,忐忑而欣喜异常的张琼华一眼望过去的却是丈夫身旁年轻漂亮的于立群,她远远站立在人群后面沉默着。 郭家上上下下都在诉说着这么多年来张琼华的辛苦付出和悉心照料,郭沫若也眼见得家里一切整齐利索,想自己几十年来奔波在外求取功名学问,如果没有这位名义上的“贤内助”,家中早已潦倒不堪了。他深为感动,在一众亲友面前对张琼华深鞠了一躬。 二十多年来,青春年华付之一炬,独守空房夜夜悲凉,起早贪黑当牛做马……多少的怨恨和痛苦,似乎就在这一个小小的鞠躬之间,消失殆尽。她的心灵是那么的卑微,却又透出深深的凄凉和悲哀! 年,张琼华在孤寂中辞世,享年90岁,无儿无女。 张琼华(左)日本妻子佐藤富子:“您的脸放出圣光,您的眼睛会说话,您的口好像樱桃一样,我爱上了您” 郭沫若初至日本,异乡飘零之间心绪愁闷,一度绝望颓废。就在机缘巧合之下,他偶遇一位眉宇之间熠熠生辉的日本姑娘佐藤富子。富子出生于当地名门,其时从事护士工作。二人相识之后,郭沫若便向富子苦诉自己的满腔抑郁,如何陷入一段绝望无助的包办婚姻,如何叛逃至此而寂寞无依。 两颗年轻的心灵很快碰撞出爱情的火花,他们鸿雁往来互诉衷肠,美妙的情愫激荡出诗人的诸多灵感,并为此写下不少优秀的作品。不久,富子毅然辞去护士的工作,随同郭沫若一起生活,并为此付出与家族决裂的代价!郭沫若也为她取了个中国名字郭安娜,两人共同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安娜是一位典型的日本女子,善良而勤快,她包揽了家里的一切大小事务,洗衣做饭,洒扫清洁,将清贫如洗的日子安排的井井有条,好让才华卓著的丈夫安心写作。四儿一女陆续出生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两人含辛茹苦地经营着这个乱世之中的小家庭,艰难而又温馨。 但历史的车轮还是无情的碾压了他们的这一梦想。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郭沫若受到日本宪警更为严密的监视,形势严峻之下,他惟有痛别这20年患难与共的妻子,抛弃尚为年幼的孩子而归国。在那个无比凄凉的别离之日,两人都流下了不舍而痛苦的泪水…… 自此之后的整整11年里,安娜独自带着五个孩子挑起生活的重担。她租了几亩地,种稻种菜,农忙时还给人打短工。她前往50里外的山村采购柿子、石蒜、山楂、大豆,背着提着到镇上贩卖。她在冬天腌萝卜干卖,双手浸在冷水和盐水中肿胀不堪。她还替人洗衣裳,到附近一家襁糊工场做工,在闷热的作坊里熬制襁糊…… 她想尽一切办法的来维持生计,来抚育丈夫留下的这几个嗷嗷待哺的骨血。她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自怨自艾,惟有一颗坚强的心支撑着走下去。她在漫长的黑夜中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与丈夫的重逢,到时候可以欣慰地向他交待:瞧,我把你的孩子们不但都养活了,而且个个都教育的很好! 机会终于来了!年,安娜欣喜若狂地赶往香港去和丈夫团圆,但千里寻夫之旅的终点,却是眼前夫君旁边早已相守的于立群及其儿女。刹那之间她回忆起炽热相恋的那一幕幕,多少的浓情蜜意,回忆起患难与共的那些家常琐事,多么的踌躇满志……可是现在,难道这就是造化弄人?也许吧,历史酿造的悲剧也许不该归咎于任何人。 安娜还是毅然转身离开了。但她这一次也决定加入中国国籍,并把儿女们都带回国:中国的建设缺人,我叫他们回来,就都回来了。年,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几十年之后,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般见了一面,两人安静的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没有悲伤,也没有欢乐…… 年,郭安娜在上海逝世,享年岁。在此之前,她把自己仅有的万日元捐给了中国政府。 夫人于立群:相守半生,陪伴终老,却在造化弄人之间悲惨离世 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郭沫若便认识了一位《大公报》驻东京特派记者于立忱小姐,尽管此时早已与安娜结婚,文人的浪漫多情还是诱发出一段不伦的婚外交往。后来于立忱返回上海,于年因疾病和抑郁而自缢身亡。 而郭沫若在年归国之后,天公似乎故意捉弄,又认识了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两人年龄虽然相差24岁,但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少女对大师的仰慕钦佩让他们很快就生活在一起,谈诗论文,切磋书法,这可以说是郭沫若心目中向往已久的真正情投意合、神仙眷侣般的生活。 于立群出身名门之后,其祖父为清朝同治年间的榜眼,本人亦十分的聪慧灵秀。她婚后即担负起郭沫若秘书和助理的职责,整理文件、誊写文章,招待宾客,料理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其精明能干一度赢得“抗战夫人”的美誉。而与此同时,在国画和书法创作上,于立群也颇有建树。 但非常令人遗憾的是,在特殊年代,郭沫若和于立群的生活处境也越来越差,后来有两个儿子更是不幸身亡,这对两人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年6月,郭沫若去世后,于立群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一封书信中记录了当年在日本丈夫与姐姐交往的经历,她不禁怀疑长姐最后的自杀,是否与丈夫的始乱终弃有着直接的关系? 年2月25日,受到精神和病痛多方折磨的于立群和她的姐姐一样,最终选择了自缢。 写在最后 终其一生,郭沫若一直都在积极寻找并追求着最为匹配和完美的爱情和伴侣,这种乐观和浪漫主义的情怀本无可厚非。但其对原配张琼华遭受封建婚姻枷锁束缚后的听之任之,对安娜及五个孩子在乱世之间的艰难生存不管不问,还是颇令人所诟病的。值得一提的是,郭沫若的11位子女中,除去早亡的两个儿子外,后来在科研、艺术等各种领域均学有所成,出类拔萃!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210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