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江志伟本文系《阡陌的述说》征稿文章当家乡黟县的“火篮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我的记忆之门霎时打开,思绪瞬间快速闪回,便陶然、醉然地步入那久违了的“火篮岁月”……得感谢家乡的先人们,能够如此出神入化地将这种“土得掉渣的便携式冬令取暖竹编工艺品用具”命名为“火篮”,确实是恰如其分、妙不可言,因为在祖祖辈辈的黟县人的心中,它不啻是一只“火热的、温暖的竹篮”。黟县“火篮”,无论大、中、小号不同,却全都是由火篮外筐、火篮胆、火篮盖与火筷等四部分组成的,其中:火篮外筐是以精细的山竹青篾,采用精湛的传统徽州竹编技艺编制而成的,外观酷似一只带柄的圆形风筝,它的作用是用以盛放火篮胆与便于提携;那火篮胆则有两种样式,一种是以陶土制作而成的土砵子,另一种则是用铁皮钣金制作而成,那“火篮”的“火”,就存放于此火篮胆里----那是以滚热的炉灰包裹与覆盖着的炭沫、硬炭与炭火;那盖于火篮胆边沿上的火篮盖也有两种样式,一种只用细铁丝编结而成,另一种则是用铁皮锻打而成;那两根由环形链条拴在一块插在火篮手柄之上的火筷,一般的采用细铁杆打造而成,讲究些的则是以黄铜打造的,它的作用是定时松动炭灰、拨动火炭以保持火篮的温度。据说:民俗专家们经过考证已经证实,如此“火篮”尤物,偌大中国只有包括黟县在内的古徽州地区所独有,其它任何地方都难觅其踪迹。记得童年时我们老家的左邻右舍中,外地的客人走进冬令古黟人家,好客的主人先于热茶递上的,就是这“火篮”了,让您烤烤手、暖暖身;而那些喜欢串门走动的邻居们呢,则总是随身提着自家的“火篮”,走东家串西家,一路惬意哼小曲,一路暖意巷中留。因此我们老家的乡人们,无论男女,只要季节一入冬,就都会不约而同地围起一圈齐胸高的围裙,如此,则坐可以双腿夹着藏身于围裙里面的“火篮”、站可以双手提携着藏身于围裙里面的“火篮”,有此围裙聚热、保暖,倒真正有一种那句“胃暖暖的,舒服”广告语的况味了。围着围裙、提着火篮的乡人们,出现在庙会的熙熙攘攘中、集聚在露天电影的祠堂乡场上、昂首于皖风徽韵的古戏台前、行走于徽派民居的大街小巷间……,成为一道妙不可言的“火篮”风景线。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上小学那年冬天的第一天,妈妈给我背上她挑灯夜战亲手缝制的小书包之外,另一件物什就是递给我一只精美的、红色的小“火篮”。待到走进教室之后才发现,原来小朋友们人人一“篮”,有的夹在双腿间烤手取暖,有的搁在课桌底下烤脚,霎时间这里俨然变成了一个“火篮”的海洋。长大些后我才知道了,我的那只红色的“火篮”,原来是我妈妈当年出嫁时我外婆为她定制的嫁妆呢!妈妈说:在家乡人家的嫁女喜事的嫁妆中,是绝对不能少了这火篮的。那是专用染成大红颜色的细篾特地编制而成的嫁妆火篮,那火篮腰身上的“囍”字,也是用金色竹篾巧妙编制而成的。出嫁那天,百忙之中的娘家,早已在这只火篮的火篮胆里,放进了两根裹上了红绸带的木炭,寓意着“成双成对、薪火相传、红红火火、温馨幸福”。而在行进着的送嫁仪式队伍中,这只“嫁妆火篮”是一直都处于最先头的位置的。我的家乡是非常著名的“徽商”与“徽菜”的故里,想不到那道非常有名的“问政山笋火腿香”的徽菜的由来故事,竟然也与这“火篮”有关:循着“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古老谣谚,古徽州的男孩们小小年纪就得背井离乡,乘着木船沿着新安江前往杭州等地学做生意,直到告老还乡。常年在外,在聊解乡愁的办法中,就有这“以家乡徽菜解馋、见到火篮如到家”的创造。为了能使出门在外的徽商能够吃到新鲜的竹笋,徽州的家人天不亮就登上故乡问政山去挖问政笋,然后洗净、过刀切成薄片,再与同样切成薄片的火腿肉一块置于瓦罐里,续上水,盖上盖,置于蓝火正旺的火篮上,文火慢炖,随船东流。待到船抵杭州,早已香气四溢的火篮瓦罐一起上岸,直接摆上那些谗言欲滴、望眼欲穿、等了一整天的徽商们的晚宴的餐桌,徽商们摸着火篮似拥抱故乡的亲人,闻着笋香像亲近家乡的炊烟,于是,开盖大快朵颐、一醉方休。(图片来源于网络)现在,随着古徽州的成为国际旅游城市,人们已让这“火篮”更加艺术化,除去火篮柄,成为特殊土火锅,直接上了宴席餐桌,“问政山笋火腿香”,早已经成为一道颇受海内外游客欢迎的著名徽菜佳肴了。非但如此,家乡的文艺工作者,还匠心独具地创作出“火篮舞”,一让“火篮”登上舞台,任其舞之蹈之、热之闹之,极具原生态徽州民俗的冲击力。家乡有句老古话:“脚踏一篮火,手捧苞芦馃,古黟山民冬闲乐,除了皇帝就是我”,这是古徽州人惬意、安逸、知足的生存状态,更是关于“火篮文化”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阡陌的述说·寻找逆境中的微光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黄国平博士的经历再次提醒我们:苦难不一定是财富,但奋斗一定是!身处逆境仍要散发微光,无名之辈也成众人榜样。如果你也有类似的人生经历,欢迎向《阡陌的述说》栏目投稿,让我们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本文来源:农视网
|